这会儿他拿着那绵胭脂翻来覆去的看,又凑到阮意绵跟前,直勾勾地盯着他的脸,仔细研究他面上的红晕。
    阮意绵被他盯得僵住了,余佩兰见状,又要动手教训儿子:“阮意橙!你又发什么癫?!”
    *
    阮意荃第二日下午便要出门走商,阮德贤早早地将那一百张绵胭脂给他送了过去。
    刚把人送出门,阮家人便开始翘首以待了,三人都期盼阮意荃早些回来,好看绵胭脂卖得如何。
    不过阮意荃每回出去少则一二日,长则四五日,这还有得等呢。
    没让阮家人焦心多久,村里便有了件大事儿,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。
    ——前些年赴边境从军的人要回来了!村里人这几日下地干活时都在议论这事儿。
    这个消息是在芙蓉村做工的人传回来的。
    据说芙蓉村从军的那批人已经回来了,他们说这些年边境还算太平,真刀实枪的仗没打几回,士兵们死伤并不重,其余村里的人也会陆陆续续地回来。
    芙蓉村这次回来的人都带了赏银回来,少的几两,多的竟有大几十两!还有一人说是立了功,被朝廷安排了衙役的差事,刚回来就去官府报道了。
    衙役没有品阶,连个小吏都算不上,还被富贵人家看不起,但对于村里的农户来说,已经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光鲜差事了。
    本朝没有衙役后代不能参加科举的规矩,所以衙役这门差事又比从前抢手了许多,不是谁都能谋到位置的。
    当了衙役一月有一千五百文的俸禄,比靠田地吃饭的庄稼人可强多了。除了这固定的俸禄,还有些小商户主动送好处,另外,村里人要去官府办事,也能帮忙找找门路,以后在村里的地位可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当初朝廷来募兵,要求每户出一男丁,但并不是强征,若是不肯去,出五两银子抵下便行。五两银子虽多,但村里人咬咬牙剁剁脚也能拿出来,再不济还能找亲友凑一凑。
    没了钱便节衣缩食,去山上多挖些野菜,只要能挺过冬日便不会饿死。可去了边境就不一定了,战场上刀枪不长眼,前些年去打仗的人,就没几个活着回来的。
    所以但凡家里有条件的,都会出银子将自家孩子留下来,只有实在穷困,借也借不到的,才会让孩子去。
    没想到这回去的不仅能好好地回家,还能带些好处给家里。
    这下山榴村那些有子侄去从军的人家,心里就更激动了,日日都有人去村口张望。
    阮意绵他爹娘也有些高兴,他们都惦记着霍傲武呢!
    霍傲武在阮家吃了好几年饭,虽然话不多,但隔三差五地给阮家送肉送粮,闲着无事就帮阮德贤和卢彩梅干活,阮家两口子都喜欢他,当初还想帮忙凑钱,将人留下来,后来知道霍傲武有钱,是自己想去从军的才作罢。
    卢彩梅后知后觉地猜到,阮意文说的那个人就是霍傲武了。她似乎误会了什么,这两日看阮意绵的眼神都有些意味深长,还时不时在阮意绵耳边念叨几句霍傲武当年对他的好。
    阮意绵心情复杂,他自然也盼着霍傲武早日平安归来,但一想到他回来后自家哥哥会撮合他两,便觉得有些尴尬。
    不过按他做的梦,霍傲武还要一两个月后才会回来,阮意绵心里又平静了一些。
    *
    阮意荃这次只出去了两日就回来了,他回来后,还未来得及回家,先推着板车来了阮意绵家。
    正好阮意绵和他爹娘都在家里,听到阮意荃的声音,卢彩梅急忙迎了出去。
    “荃子回来了!怎么样,绵胭脂卖得可好?”卢彩梅迫不及待地问道。
    “伯娘,绵胭脂卖得特别好!全卖完了,第一日就卖完了!”阮意荃似乎也有些兴奋,气还没喘匀,先乐呵呵地回了他伯娘的话。
    阮德贤帮忙安置板车,卢彩梅带着人进屋坐,阮意绵端了水给他堂哥:“堂哥,先喝口水休息会儿吧。”
    卢彩梅一拍手:“瞧我,光急着问绵胭脂了,荃子刚回来,还没吃饭吧?你等会儿,伯娘给你做饭!”
    她说完便要往灶房走,却被阮意荃拦住了:“伯娘,不用了,我同你们说完话就回去了,犯不着为了我再折腾。我娘习惯我突然回来了,每日都在灶里埋着红薯呢,饿不着我!”
    阮意荃硬是不肯在这儿吃饭,阮德贤也说让孩子说完正事儿,早点儿回去休息,卢彩梅便没再坚持了。
    几人都坐下后,阮意荃便将绵胭脂的情况同他们说了。
    “我这回先去的是清河村,清河村种了许多棉花,村里许多人家都靠织布为生,比我们村富裕些。那些妇人夫郎哥儿姐儿都爱在我这里买些小玩意儿,这次她们过来买的时候,我便拿出了绵胭脂给她们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