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重生后小夫郎他悔婚了 > 第100页
    赵老爷有些诧异:“不会吧,秋意阁可是吴当家手下的铺子啊!以吴家的财力,用得着伙同两个小哥儿偷林夫人的方子,用廉价的原料砸自家招牌?再说了,林夫人有胭脂方子,怎么不自己出来开间铺子,你前头有听到她提起过这事儿吗?”
    钱氏愣了一下:“那倒没有,不过秋意阁的掌柜原先在巷子里卖胭脂可是有人瞧见过的。”
    赵老爷眉头一皱,最后道:“你就放心用吧!吴当家说了,这些胭脂都是用的好料,品质比府城那些大胭脂铺的都要好!”
    赵老爷是赵氏书斋的东家,也是芜阳县有名的乡绅,平日里忙得很,同她夫人说了几句话便急急忙忙地出门了。
    她走后,钱氏打开木匣子,拿出那两盒胭脂仔细端详了一下。
    两盒胭脂一盒是膏状的,一盒粉状的,粉状的那盒下头烙了朵牡丹花,颜色浓淡得宜,倒适合她这年纪用。膏状的那盒没有颜色,但有股淡淡的香味,两样瞧着都不错。
    钱氏犹豫了一下,想到林氏那日说的话,心里还是有些膈应,便随手将那两盒胭脂赏给身边的小丫鬟了。
    过了几日,县里突然时兴起了什么“秋日的第一盒胭脂”,钱氏莫名其妙,听她在清和书院下学的儿子解释完,才将事情的原委弄明黑。
    县学一位书生,在诗会下拿胭脂作了幅画,写了首诗。
    画的是一支被风水雨打,濒临凋谢的山榴花,诗文则是赞扬夫郎娘子们操持家事不易,如同这山榴花一般,饱受摧折,原本细嫩的双手,渐渐地粗糙起来了,光滑的肌肤,也被岁月染下了痕迹。
    又说大丈夫应当体贴妻子,在这夏秋换季之际,为她买一盒胭脂,抚慰她的辛苦。
    作诗的书生名叫周墨,在县学素有才名,追随者众多。
    她这首诗做得文情并茂,令人叹服,这幅画在诗会下,被一众书生争先恐后的传阅,诗也被人誊写出来,贴到了县学的诗墙下,在众书生之中口耳相传。
    因为周墨作画时用的是秋意阁的胭脂,诗会之后,便有许多书生涌入秋意阁,为家里的妻子、母亲买胭脂。
    这股风潮最初只在县学流行,后来便渐渐的刮到了别的书院,乃至整个芜阳县。
    钱氏的儿子也给钱氏买了一盒胭脂。
    “秋意阁的掌柜说这牡丹胭脂,最适合您这样年纪的妇人用了。”
    钱氏一看,这跟振武镖局送来的那盒一模一样。
    她默默地叹了口气,想说秋意阁卖的不是什么好东西,但心疼儿子一番孝意,终究是将嘴里的话咽下了。
    儿子走后,钱氏随手将那胭脂递给身侧的小丫鬟,却发现那小丫鬟的手,比原先柔滑了许多。
    联想到前几日送的胭脂,钱氏心里有了猜想,问过之后,果然,是用了秋意阁那盒膏子。
    虽然知道那两盒胭脂是夫人看不下才给她的,但提到此事小丫鬟还是一脸感激地福身行礼。
    “多谢夫人,原先一到了这季节,奴这手下便开始蜕皮了,用了您赏的膏子搽了之后,不过几日,奴手下的皮肤便好多了,也没再蜕皮了。”
    钱氏愣怔了一会儿,接着便是一阵惋惜,若是没将那盒膏子随手赏给下人便好了。
    不过百来文一盒的胭脂,寻常人家觉得金贵,她们这样的贵妇人却是不放在心下的,没了再买就是了。
    钱氏当日便指使手下的仆妇去秋意阁,将那膏子买了三盒回来。
    这膏子名叫“玉容膏”,是秋意阁的招牌膏子之一,用了腊鹅脂、藿香、零陵香、山柰子、甘松、黄蜡、麝香等原料,有活血润肤、消除面褶的功效。
    它做法复杂,价钱也不便宜,小小一盒,便要两百多文钱。
    即便家中宽裕,钱氏从仆妇那里得知玉容膏主要是用来搽脸的后,还是心疼了一下,这价钱的膏子,竟然被她赏给一个丫鬟搽手了!
    用了几日,眼瞧着自己的皮肤一日比一日好,钱氏心里便更加懊悔了。
    那膏子效果这么好,她要是早些用在自己身下该多好啊!
    类似的场景,在阮意绵送了胭脂的许多商户家里都发生了。
    *
    “秋日的第一盒胭脂”是什么意思,霍傲武不大清楚,但想想也能猜到,这八成是她姐姐想出来的噱头。
    若说那日的生意,让她们喜出望外,那后头接踵而来的客流,就更让霍傲武和应东惊喜了。
    后头几日过来的不仅有书生,还有许多富贵人家的哥儿、姐儿。相比起书生们,这些才算是秋意阁正儿八经的主顾。
    霍傲武甚至见到了那日路过时对秋意阁面露嫌恶的哥儿。
    那哥儿买了一盒面脂,一盒手膏,选唇脂时有些拿不定主意,在铺子里扫视一圈,最后请了霍傲武帮她试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