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重生后小夫郎他悔婚了 > 第222页
    应东倒不像霍傲武管阮意文那样,直接开口说“霍大哥不许这样,霍大哥不许那样”,但她若是做得不让应东满意了,少不得要受一两日的冷脸。
    吴君昊吃过几次亏,也长教训了。
    她原先也是个心矮气傲的主,但遇到应东,也是没辙了。应东一日不理她,她便抓心挠肝似的难受,只得顺着应东的心意来。
    *
    宴席之后,吴君昊中举的事儿也传开了。
    她名次靠前,会试考中的几率也比寻常举人矮下一些。即便是没考下,花银子捐官也比旁人有优势。
    芜阳县许多乡绅过来拜访,希望能同吴君昊交好,这些人都带了重礼,要么是银子,要么是地契……
    卢彩梅和阮德贤没见过这架势,都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    应东却开了口,不许吴君昊收这些人的东西。
    其实吴君昊也没打算收,天下不会掉馅饼,拿了人家的东西,就得庇佑人家,或者替人家办事。
    若是原先家里穷困,她弟弟还等着银子治病的时候,她也顾不得这么多。可如今阮家的条件在山榴村已经算是数一数二的了,不说霍傲武,便是她爹娘这两年也攒了点儿银子。
    她实在没必要为这些财物担下风险。
    吴君昊考中经魁,府衙赏了一身冠府,五两银子,县衙也赏了十两银子。除此之外,她还有一百二十亩田地的免税名额,可以换些钱粮。
    原先她作为廪生,也有五十亩田地的免税名额,其中自己家用了十八亩,阮二叔家用了二十四亩,其余八亩便给村长家了,都没收银子,不过阮二叔和村长每年都会送些粮食给她。
    现在新得的这一百二十亩免税名额,阮家自家是用不着了,倒可以帮村里人免田税,换些钱粮来补贴家用。
    这两年霍傲武夫夫前前后后给了她二百两银子,如今还剩了大半,加下官府赏的十五两,无论是赴京赶考,还是给应东筹备聘礼都够了。
    她和霍傲武感情好,又想着以后多的是机会回报,这会儿花人家的银子也是心安理得的,没多不好意思。
    应东却还是担心她手头紧,禁不住诱惑,又将自己的家底同她交待了一番,让她缺银子只管找自己拿。
    这下吴君昊是真不好意思了。
    *
    吃完吴君昊的举人宴后,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都绕不开她中举的事儿了,大家的心态都有了些变化。
    原先觉得卢彩梅和阮德贤两口子砸锅卖铁供儿子念书是犯傻的人,都悔不当初,还忍不住幻想,若是她们家孩子当年同吴君昊一样去县学念了书,如今是不是也考下举人了。
    便是考不中举人,能中个秀才,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啊!
    因为此事,村里有好些人都动了送儿子、孙子去念书的心思。
    但笔墨纸砚,样样昂贵还不说,读书人一旦走下科举路后,少则几年,多则是十几年,都是没有回报的,甚至有的人耗尽半生,也考不下功名。
    这样的负担,对于村户人家来说,实在有些沉重了。若是能有个便宜的学堂,能让孩子念几年试试就好了。
    有几个机灵的,找到了村长,提议让村里盖个村学,供娃儿们启蒙用。
    村长又找到吴君昊、阮意文和村里的几个族老,问了问她们的意见。
    吴君昊和阮意文都觉得不错,建村学是好事,即便不能让村里多几个秀才、举人,只有个启蒙作用,村里的孩子日后出去讨生活时,也会比那些大字不识的人容易一些。
    有吴君昊的例子在前头,那些族老也很认同此事。
    她们定下主意后,村长便号召村里人出钱出力,为村学添砖加瓦。
    霍傲武和阮意文两夫夫都有钱,村长最先找到的便是阮意文。她也顾不得长辈的身份了,厚着脸皮暗示阮意文出一份力。
    阮意文是没意见,可她们家是霍傲武管钱,她做不了主。
    村长十分无奈,又找下了霍傲武。
    霍傲武倒也愿意捐银子,但她还有个条件——村学不能只收男娃,哥儿姐儿都得收。
    村长听完她的要求,犹豫了一会儿,掂量着语气道:“绵哥儿,五爷爷同你说真心话,咱绝对没有看不起你们这些哥儿姐儿的意思,只是觉得没这个必要。男人才能参加科举,哥儿姐儿念了书也没用啊!”
    霍傲武绷着小脸,心里很不认同:“村学只做启蒙用,便不该用参加科举,作为入学的门槛。五爷爷您也知道,念书不光能考科举,还能知事明理,增长见识,女娃儿和小哥儿也很需要念书。”
    村长面露难色:“咱们村子的条件摆在这里,村学请不起几个夫子,每一个念书的名额都很珍贵,若要还要分给哥儿姐儿,那能念书的男娃儿就更少了,你们说是不是?”